扬州市国资委举办“国资大讲堂” 专题讲座
扬州市国资委举办“国资大讲堂” 专题讲座
扬州市国资委举办“国资大讲堂” 专题讲座大皖新闻(xīnwén)讯 一条哈达系两城。自1994年中央第三次西藏(xīzàng)工作座谈会吹响对口援藏(yuánzàng)号角,镇江与拉萨达孜之间,筑起一座(yīzuò)跨越近4000公里的"连心桥"。十批92名援藏干部人才接力奔赴,踏上平均海拔近4000米的“虎峰”达孜,与雄浑苍茫的每一座山峰、每一座冰川不期而遇,10.48亿元援助(yuánzhù)资金精准(jīngzhǔn)落地,166个援藏项目扎根达孜。
青稞新绿的季节(jìjié),第十批(pī)镇江(zhènjiāng)援藏干部圆满完成任务,即将归来。“雪域高原情深长,镇江援藏谱新章”集中推介达孜活动日前举行,记者深入园区、医院、企业、社区、村庄等开展行进式、嵌入式采访(cǎifǎng),聆听“镇江人”踏上高原,扎根西藏、建功立业的铿锵足音。
达孜区邦堆乡拉萨河旁,一座融合藏式风格的白色(báisè)建筑群拔地而起。全国最大的产业援藏项目——由镇江市援藏工作组引进的拉萨朗热酒村项目进入投产倒计时。项目总投资超10亿元(yìyuán),预计8月(yuè)建成投产,构建集“生产(shēngchǎn)研发、生态观光、文化体验”于(yú)一体的乡村经济新业态。
“我们围绕‘高标准定位、高起点谋划、高速度建设’的总体要求,真正将项目打造成西藏(cáng)的示范(shìfàn)名片。”拉萨(lāsà)朗热酒村项目管理部部长王亚庆介绍,投产后可年产成品酒5000吨以上(yǐshàng),产值超10亿元,构建以“藏之蓝”为主导品系,以藏之蓝轻养系列、文创系列为补充的洋河股份产品新矩阵(jǔzhèn),让地产青稞变“金稞”,带动(dàidòng)青稞酒产业集群发展。
“建设过程中,镇江援藏(yuánzàng)干部就像项目的‘父母’一样操心。”王亚庆告诉记者,3年来,镇江援藏工作组(gōngzuòzǔ)全程保障项目建设,先后解决水、电、天然气、污水处理等一系列问题,帮助企业克服了(le)开工遭遇疫情、基础设施空白(kòngbái)等诸多困难,让青稞酒香飘产业援藏新路。
即将投产的朗热酒村项目,采用“产城融合、酒村融合、酒旅融合”模式,诸多业态将为当地带来新增就业岗位近500个。附近的邦堆乡乡村振兴示范项目也如火如荼开展,在镇江援藏工作组(gōngzuòzǔ)和洋河(yánghé)股份的助力下,当地闲置资产得以盘活(pánhuó),村集体经济收入显著提升(tíshēng)。
为(wèi)推动达孜从“输血依赖”向“内生增长”转变,镇江市援藏工作组先后组织专业队伍10余次赴北京、上海、南京等地开展招商引资活动。总投资7.2亿元的盛世未来(wèilái)城项目、总投资1.4亿元的新(xīn)动能产业园项目等正在(zhèngzài)密集推进。
拧开水龙头,水流汩汩涌出,拉萨市达孜区雪乡扎西岗村六组的曲尼卓玛看着(kànzhe)女儿舀起清水、熬(áo)上(shàng)酥油茶,笑意漫上眼角,“现在的水很清澈!”
曲尼卓玛告诉记者(jìzhě),由于水源不(bù)稳定和设施老化(lǎohuà)等原因,过去每到雨季,家里的水都得沉淀一段时间再用,水质依然不好,“含沙量高,煮出来的茶都有一点泥巴味。”
转机始于去年。镇江市援藏工作组组长(zǔzhǎng),达孜区委常务副书记、常务副区长汤杲在(zài)走访(zǒufǎng)中发现偏远地区农牧民群众饮水难、水难饮问题后,带领工作组积极顺应群众需求,多次邀请专业技术人员赴现场察看,并到村组及(jí)藏族同胞家中调研。
很快,健康(jiànkāng)饮水工程(一期)项目正式实施,达孜(dázī)区6个村民小组13个取水点完成维修、提升,生活饮用水43项常规标准全部合格,423户1667人从此喝上了“干净水(gānjìngshuǐ)、安心水”。紧接着,健康饮水工程二期项目在镇江市(zhènjiāngshì)援藏工作组的谋划下紧密推进,即将造福(zàofú)更多达孜百姓。
在镇江援藏整体布局中,健康饮水工程(gōngchéng)是“精准滴灌”理念的(de)缩影。3年来,镇江市(zhènjiāngshì)第十批援藏工作组累计实施邦(bāng)堆乡乡村振兴示范、群众文艺活动中心(huódòngzhōngxīn)提升改造、叶巴村“幸福路”、溪桥工程等强基础、促民生项目11个,惠及农牧民群众8600余人,得到群众真心点赞。
早上9点,拉萨披上金色阳光。达孜工业园区内,藏族青年次仁曲宗(cìrénqūzōng)换上(huànshàng)白大褂,熟练地启动(qǐdòng)验光仪(yí)。在她身后的玻璃柜台中,陈列着上千款光学镜片、太阳镜、框架、隐形眼镜、老花镜、护目镜,这里是西藏规模最大、功能最全的现代眼镜卖场——达孜·丹阳眼镜城。
拉萨市年均日照时间长达3000小时以(yǐ)上,紫外线强烈,是白内(nèi)障等眼科疾病高发区域;镇江丹阳以“眼镜(yǎnjìng)之都”闻名遐迩,镜片产量占全国总量70%。在镇江援藏工作者的牵线搭桥下,达孜·丹阳眼镜城(chéng)落户达孜工业园区,2000多平方米的经营面积内,设置(shèzhì)有科普体验馆、丹阳眼镜文化长廊、精品销售区及验光配镜区,实现“企业有市场、群众(qúnzhòng)得实惠、地方增产业”。
“凭借丹阳眼镜(yǎnjìng)坚实的产业优势,我们建立了稳定(wěndìng)的产品(chǎnpǐn)供应渠道。”达孜·丹阳眼镜城(chéng)负责人张海清介绍,这里配备全自动进口(jìnkǒu)验光配镜设备、全自动进口镜片加工设备以及其他先进的配套设备,多名国家二级验光技师、加工师坐镇,成为周边各族群众选购眼镜的首选地。
小眼镜转动大民生。张海清(zhānghǎiqīng)告诉记者,目前17位工作人员中,有15位是本地藏族同胞,公司免费将员工送到丹阳接受系统(xìtǒng)培训课程,有的(de)员工从农牧民转型为专业选镜配镜的技术人员,彻底告别“靠天吃饭”的生活,“每个月收入5000元(yuán)左右,包吃包住,还有销售奖励和提成,在这里是很(hěn)不错的工作。”
当“日光城”遇见“眼镜(yǎnjìng)之都”,更多暖心故事正在上演。每个学期,眼镜城都会组织员工到周边县区的(de)学校开展(kāizhǎn)免费视力筛查、科普讲座等活动,携手丹阳镜片企业开展多场公益(gōngyì)活动,向西藏喜马拉雅登山学校、达孜中学(zhōngxué)、达孜区中心小学等捐赠(juānzèng)了近5000副眼镜产品。达孜·丹阳眼镜城还结合西藏地区高发眼疾的特征,因地制宜打造全公益性质的“眼健康科普体验馆”。
雪域绽放"医疗(yīliáo)格桑"
日前(rìqián),达孜(dázī)区市民陈女士到达孜区人民医院就诊,在江苏省第十七批援藏医疗队影像科医师於建军的指导(zhǐdǎo)下,达孜区人民医院开展该区首例增强CT造影检查,填补了达孜区医疗影像技术的空白。
一批批医疗援藏人员,带来(dàilái)高原上的(de)“永续”守护。江苏省第十七(dìshíqī)批援藏医疗队镇江组组长王辉介绍,第十七批援藏医疗队镇江组队员来自3家镇江市三甲医院,既有急诊、消化、医学影像方面(fāngmiàn)的专家,也有财务、医院管理方面的人才,不光带去医疗技术(jìshù),还分享管理经验,提升医院制度建设水平。
帮助当地医生学会(xuéhuì)“造血(zàoxuè)”,是镇江援藏医生共同(gòngtóng)的心愿。通过“团队带团队”“专家带骨干”“师傅带徒弟”等形式,10位当地医师有(yǒu)了“镇江师父(shīfù)”。如今,儿童头面部外伤美容缝合、体表肿块切除术后美容缝合、肌腱损伤吻合术、CT增强造影、肠镜检查等5项新技术新项目在当地落地,“镇江经验”“镇江技术”推动达孜医疗卫生(yīliáowèishēng)事业持续升级。
筹建具有藏西医结合特色的康复医学科,成为这批援藏医疗团队的重点任务。“我们制定3年建设目标,送4名藏医师赴(fù)镇江市(zhènjiāngshì)(zhènjiāngshì)第一人民医院及镇江黎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康复科(kāngfùkē)进修培训(péixùn)、提升技术。”王辉介绍,此外,团队分批选送病理、眼科、护理、超声等专科优秀青年骨干人才共9人赴拉萨市、镇江市进修培训。
科室(kēshì)建好了、医技力量强了,医疗卫生事业在达孜一步步走上正轨,但援藏医疗队的(de)心愿远不止于此。拉萨市城关区、拉萨师范高专、达孜区邦堆(duī)乡、唐嘎乡(tánggāxiāng)……医疗队入村、入寺(rùsì)、入校,开展送医药、送健康免费义诊、宣传及各类保障26余次,2500人次受益,免费发放药品6.5万余元,“心佑工程”“康馨工程”等深入百姓身边,护佑雪域(xuěyù)高原群众的生命健康。
【记者手记】 把生命年轮(niánlún)刻在雪域高原
站在(zài)海拔超过4500米的扎叶巴寺悬崖边,山风猎猎,经幡翻飞。脚下是(shì)镇江援藏工作组投资(tóuzī)9000多万元打造的扎叶巴文化旅游景区,藏式民宿沿着援藏项目所修建的“幸福路”在山间错落排列。
远处,邦堆乡朗热酒村(cūn)的(de)白色建筑在阳光下熠熠生辉——镇江市第十批援藏干部奔波协调了3年,这个全国最大的产业类援藏项目即将投产,青稞白酒产业集群蓄势破土(pòtǔ)。
这一刻,30年的光阴在拉萨河谷奔涌澎湃(pēngpài)。
雪域古城,圣地拉萨。踏上平均海拔近4000米的“虎峰”——达孜工作生活,对于久居平原的人来说(láishuō),是(shì)一个极大的挑战。而对镇江(zhènjiāng)援藏工作组来说,深入高原,“缺氧”只是“第一步”,追梦的人,注定(zhùdìng)要走得更远。
采访中,皮肤黢黑(qūhēi)、高原红“上脸”的援藏干部们很少提及环境的艰辛,3年过去了,他们喜欢上酥油茶,习惯了吃青稞糌粑(zānbā),更对当地的文化与习俗如数家珍。从(cóng)达孜第一条水泥路“镇江路”到(dào)如今“四纵(sìzòng)十横”路网,从一片荒滩到西藏自治区首个省级工业园区,援藏干部始终是先进理念(lǐniàn)、方法的“播种机”,用“镇江所能”解“达孜所需”。道路、园区、景点、医院、学校……镇江印记深深融入达孜大地(dàdì),这背后是镇江人接棒奔跑的一个又一个3年。
人人皆知的格桑花,在藏语中意为(wèi)“美好的时光”。第一批镇江援藏干部倪兆顺回忆起(huíyìqǐ)30年前的岁月时表示:“很有意义,很值得!”第五批镇江援藏干部孙沛然说,达孜的发展速度超乎其想象,“从拉萨通(tōng)一条(yītiáo)高速公路到林芝,现在也实现了。”
对口援藏30年,只是历史长河中的一瞬(yīshùn),却在“虎峰”达孜的发展轨迹(guǐjì)中,留下不可磨灭的丰碑。3年时间,对于镇江市第十批援藏干部来说,生命的几道年轮(niánlún),足以让荒滩崛起产业高地,让雪山涌出惠民清泉,让他们与(yǔ)这片土地结下终身难忘的情谊。
一张蓝图(lántú)绘到底,一任接着一任干。这批(zhèpī)援藏干部圆满完成任务,达孜也成为他们口中“镇江的第九板块”。走过(zǒuguò)这里,你会感受藏族同胞的坚韧执着,更能体会到镇江人的援藏情怀。
归程亦是起点,第十一批镇江援藏干部接棒在即,三十载援藏播撒的种子已在高原(gāoyuán)沃土绽放生机,这份“奋斗在高原”的责任感、荣誉感、幸福感,必将伴随新时代的号角,续写雪域长青(chángqīng)的壮美篇章(piānzhāng)。
大皖新闻记者 徐琪琪 图(tú) / 邵丹

大皖新闻(xīnwén)讯 一条哈达系两城。自1994年中央第三次西藏(xīzàng)工作座谈会吹响对口援藏(yuánzàng)号角,镇江与拉萨达孜之间,筑起一座(yīzuò)跨越近4000公里的"连心桥"。十批92名援藏干部人才接力奔赴,踏上平均海拔近4000米的“虎峰”达孜,与雄浑苍茫的每一座山峰、每一座冰川不期而遇,10.48亿元援助(yuánzhù)资金精准(jīngzhǔn)落地,166个援藏项目扎根达孜。
青稞新绿的季节(jìjié),第十批(pī)镇江(zhènjiāng)援藏干部圆满完成任务,即将归来。“雪域高原情深长,镇江援藏谱新章”集中推介达孜活动日前举行,记者深入园区、医院、企业、社区、村庄等开展行进式、嵌入式采访(cǎifǎng),聆听“镇江人”踏上高原,扎根西藏、建功立业的铿锵足音。

达孜区邦堆乡拉萨河旁,一座融合藏式风格的白色(báisè)建筑群拔地而起。全国最大的产业援藏项目——由镇江市援藏工作组引进的拉萨朗热酒村项目进入投产倒计时。项目总投资超10亿元(yìyuán),预计8月(yuè)建成投产,构建集“生产(shēngchǎn)研发、生态观光、文化体验”于(yú)一体的乡村经济新业态。

“我们围绕‘高标准定位、高起点谋划、高速度建设’的总体要求,真正将项目打造成西藏(cáng)的示范(shìfàn)名片。”拉萨(lāsà)朗热酒村项目管理部部长王亚庆介绍,投产后可年产成品酒5000吨以上(yǐshàng),产值超10亿元,构建以“藏之蓝”为主导品系,以藏之蓝轻养系列、文创系列为补充的洋河股份产品新矩阵(jǔzhèn),让地产青稞变“金稞”,带动(dàidòng)青稞酒产业集群发展。
“建设过程中,镇江援藏(yuánzàng)干部就像项目的‘父母’一样操心。”王亚庆告诉记者,3年来,镇江援藏工作组(gōngzuòzǔ)全程保障项目建设,先后解决水、电、天然气、污水处理等一系列问题,帮助企业克服了(le)开工遭遇疫情、基础设施空白(kòngbái)等诸多困难,让青稞酒香飘产业援藏新路。
即将投产的朗热酒村项目,采用“产城融合、酒村融合、酒旅融合”模式,诸多业态将为当地带来新增就业岗位近500个。附近的邦堆乡乡村振兴示范项目也如火如荼开展,在镇江援藏工作组(gōngzuòzǔ)和洋河(yánghé)股份的助力下,当地闲置资产得以盘活(pánhuó),村集体经济收入显著提升(tíshēng)。
为(wèi)推动达孜从“输血依赖”向“内生增长”转变,镇江市援藏工作组先后组织专业队伍10余次赴北京、上海、南京等地开展招商引资活动。总投资7.2亿元的盛世未来(wèilái)城项目、总投资1.4亿元的新(xīn)动能产业园项目等正在(zhèngzài)密集推进。
拧开水龙头,水流汩汩涌出,拉萨市达孜区雪乡扎西岗村六组的曲尼卓玛看着(kànzhe)女儿舀起清水、熬(áo)上(shàng)酥油茶,笑意漫上眼角,“现在的水很清澈!”
曲尼卓玛告诉记者(jìzhě),由于水源不(bù)稳定和设施老化(lǎohuà)等原因,过去每到雨季,家里的水都得沉淀一段时间再用,水质依然不好,“含沙量高,煮出来的茶都有一点泥巴味。”

转机始于去年。镇江市援藏工作组组长(zǔzhǎng),达孜区委常务副书记、常务副区长汤杲在(zài)走访(zǒufǎng)中发现偏远地区农牧民群众饮水难、水难饮问题后,带领工作组积极顺应群众需求,多次邀请专业技术人员赴现场察看,并到村组及(jí)藏族同胞家中调研。
很快,健康(jiànkāng)饮水工程(一期)项目正式实施,达孜(dázī)区6个村民小组13个取水点完成维修、提升,生活饮用水43项常规标准全部合格,423户1667人从此喝上了“干净水(gānjìngshuǐ)、安心水”。紧接着,健康饮水工程二期项目在镇江市(zhènjiāngshì)援藏工作组的谋划下紧密推进,即将造福(zàofú)更多达孜百姓。
在镇江援藏整体布局中,健康饮水工程(gōngchéng)是“精准滴灌”理念的(de)缩影。3年来,镇江市(zhènjiāngshì)第十批援藏工作组累计实施邦(bāng)堆乡乡村振兴示范、群众文艺活动中心(huódòngzhōngxīn)提升改造、叶巴村“幸福路”、溪桥工程等强基础、促民生项目11个,惠及农牧民群众8600余人,得到群众真心点赞。
早上9点,拉萨披上金色阳光。达孜工业园区内,藏族青年次仁曲宗(cìrénqūzōng)换上(huànshàng)白大褂,熟练地启动(qǐdòng)验光仪(yí)。在她身后的玻璃柜台中,陈列着上千款光学镜片、太阳镜、框架、隐形眼镜、老花镜、护目镜,这里是西藏规模最大、功能最全的现代眼镜卖场——达孜·丹阳眼镜城。

拉萨市年均日照时间长达3000小时以(yǐ)上,紫外线强烈,是白内(nèi)障等眼科疾病高发区域;镇江丹阳以“眼镜(yǎnjìng)之都”闻名遐迩,镜片产量占全国总量70%。在镇江援藏工作者的牵线搭桥下,达孜·丹阳眼镜城(chéng)落户达孜工业园区,2000多平方米的经营面积内,设置(shèzhì)有科普体验馆、丹阳眼镜文化长廊、精品销售区及验光配镜区,实现“企业有市场、群众(qúnzhòng)得实惠、地方增产业”。
“凭借丹阳眼镜(yǎnjìng)坚实的产业优势,我们建立了稳定(wěndìng)的产品(chǎnpǐn)供应渠道。”达孜·丹阳眼镜城(chéng)负责人张海清介绍,这里配备全自动进口(jìnkǒu)验光配镜设备、全自动进口镜片加工设备以及其他先进的配套设备,多名国家二级验光技师、加工师坐镇,成为周边各族群众选购眼镜的首选地。
小眼镜转动大民生。张海清(zhānghǎiqīng)告诉记者,目前17位工作人员中,有15位是本地藏族同胞,公司免费将员工送到丹阳接受系统(xìtǒng)培训课程,有的(de)员工从农牧民转型为专业选镜配镜的技术人员,彻底告别“靠天吃饭”的生活,“每个月收入5000元(yuán)左右,包吃包住,还有销售奖励和提成,在这里是很(hěn)不错的工作。”
当“日光城”遇见“眼镜(yǎnjìng)之都”,更多暖心故事正在上演。每个学期,眼镜城都会组织员工到周边县区的(de)学校开展(kāizhǎn)免费视力筛查、科普讲座等活动,携手丹阳镜片企业开展多场公益(gōngyì)活动,向西藏喜马拉雅登山学校、达孜中学(zhōngxué)、达孜区中心小学等捐赠(juānzèng)了近5000副眼镜产品。达孜·丹阳眼镜城还结合西藏地区高发眼疾的特征,因地制宜打造全公益性质的“眼健康科普体验馆”。
雪域绽放"医疗(yīliáo)格桑"
日前(rìqián),达孜(dázī)区市民陈女士到达孜区人民医院就诊,在江苏省第十七批援藏医疗队影像科医师於建军的指导(zhǐdǎo)下,达孜区人民医院开展该区首例增强CT造影检查,填补了达孜区医疗影像技术的空白。

一批批医疗援藏人员,带来(dàilái)高原上的(de)“永续”守护。江苏省第十七(dìshíqī)批援藏医疗队镇江组组长王辉介绍,第十七批援藏医疗队镇江组队员来自3家镇江市三甲医院,既有急诊、消化、医学影像方面(fāngmiàn)的专家,也有财务、医院管理方面的人才,不光带去医疗技术(jìshù),还分享管理经验,提升医院制度建设水平。
帮助当地医生学会(xuéhuì)“造血(zàoxuè)”,是镇江援藏医生共同(gòngtóng)的心愿。通过“团队带团队”“专家带骨干”“师傅带徒弟”等形式,10位当地医师有(yǒu)了“镇江师父(shīfù)”。如今,儿童头面部外伤美容缝合、体表肿块切除术后美容缝合、肌腱损伤吻合术、CT增强造影、肠镜检查等5项新技术新项目在当地落地,“镇江经验”“镇江技术”推动达孜医疗卫生(yīliáowèishēng)事业持续升级。
筹建具有藏西医结合特色的康复医学科,成为这批援藏医疗团队的重点任务。“我们制定3年建设目标,送4名藏医师赴(fù)镇江市(zhènjiāngshì)(zhènjiāngshì)第一人民医院及镇江黎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康复科(kāngfùkē)进修培训(péixùn)、提升技术。”王辉介绍,此外,团队分批选送病理、眼科、护理、超声等专科优秀青年骨干人才共9人赴拉萨市、镇江市进修培训。
科室(kēshì)建好了、医技力量强了,医疗卫生事业在达孜一步步走上正轨,但援藏医疗队的(de)心愿远不止于此。拉萨市城关区、拉萨师范高专、达孜区邦堆(duī)乡、唐嘎乡(tánggāxiāng)……医疗队入村、入寺(rùsì)、入校,开展送医药、送健康免费义诊、宣传及各类保障26余次,2500人次受益,免费发放药品6.5万余元,“心佑工程”“康馨工程”等深入百姓身边,护佑雪域(xuěyù)高原群众的生命健康。
【记者手记】 把生命年轮(niánlún)刻在雪域高原
站在(zài)海拔超过4500米的扎叶巴寺悬崖边,山风猎猎,经幡翻飞。脚下是(shì)镇江援藏工作组投资(tóuzī)9000多万元打造的扎叶巴文化旅游景区,藏式民宿沿着援藏项目所修建的“幸福路”在山间错落排列。
远处,邦堆乡朗热酒村(cūn)的(de)白色建筑在阳光下熠熠生辉——镇江市第十批援藏干部奔波协调了3年,这个全国最大的产业类援藏项目即将投产,青稞白酒产业集群蓄势破土(pòtǔ)。
这一刻,30年的光阴在拉萨河谷奔涌澎湃(pēngpài)。
雪域古城,圣地拉萨。踏上平均海拔近4000米的“虎峰”——达孜工作生活,对于久居平原的人来说(láishuō),是(shì)一个极大的挑战。而对镇江(zhènjiāng)援藏工作组来说,深入高原,“缺氧”只是“第一步”,追梦的人,注定(zhùdìng)要走得更远。
采访中,皮肤黢黑(qūhēi)、高原红“上脸”的援藏干部们很少提及环境的艰辛,3年过去了,他们喜欢上酥油茶,习惯了吃青稞糌粑(zānbā),更对当地的文化与习俗如数家珍。从(cóng)达孜第一条水泥路“镇江路”到(dào)如今“四纵(sìzòng)十横”路网,从一片荒滩到西藏自治区首个省级工业园区,援藏干部始终是先进理念(lǐniàn)、方法的“播种机”,用“镇江所能”解“达孜所需”。道路、园区、景点、医院、学校……镇江印记深深融入达孜大地(dàdì),这背后是镇江人接棒奔跑的一个又一个3年。
人人皆知的格桑花,在藏语中意为(wèi)“美好的时光”。第一批镇江援藏干部倪兆顺回忆起(huíyìqǐ)30年前的岁月时表示:“很有意义,很值得!”第五批镇江援藏干部孙沛然说,达孜的发展速度超乎其想象,“从拉萨通(tōng)一条(yītiáo)高速公路到林芝,现在也实现了。”
对口援藏30年,只是历史长河中的一瞬(yīshùn),却在“虎峰”达孜的发展轨迹(guǐjì)中,留下不可磨灭的丰碑。3年时间,对于镇江市第十批援藏干部来说,生命的几道年轮(niánlún),足以让荒滩崛起产业高地,让雪山涌出惠民清泉,让他们与(yǔ)这片土地结下终身难忘的情谊。
一张蓝图(lántú)绘到底,一任接着一任干。这批(zhèpī)援藏干部圆满完成任务,达孜也成为他们口中“镇江的第九板块”。走过(zǒuguò)这里,你会感受藏族同胞的坚韧执着,更能体会到镇江人的援藏情怀。
归程亦是起点,第十一批镇江援藏干部接棒在即,三十载援藏播撒的种子已在高原(gāoyuán)沃土绽放生机,这份“奋斗在高原”的责任感、荣誉感、幸福感,必将伴随新时代的号角,续写雪域长青(chángqīng)的壮美篇章(piānzhāng)。
大皖新闻记者 徐琪琪 图(tú) / 邵丹

相关推荐
评论列表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
你 发表评论:
欢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