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资讯 正文

有滋有味忆端午

体育正文 169 0

有滋有味忆端午

有滋有味忆端午

“江米热粽子(zòngzi),江米热粽子……”宝产胡同与赵登禹路相伴有年头儿了,如今宽阔的大街车水马龙,早已寻觅不到几十年前7路公交车相伴青砖灰瓦的胡同小院悠然而行(érxíng)的镜头。不过(bùguò)每次(měicì)路过宝产胡同,总会不由得想起童年最熟悉的那悠扬的吆喝声。

那是一位并不秀气的(de)(de)(de)女人,高高的个子,魁梧的身材,嗓音粗得像个爷们。一身白色棉布(miánbù)厨师装,带着当时的年代特征,成为了我记忆深处与味道(wèidào)相关的记忆佐证之一。虽然售卖的商品只有江米粽子与小枣儿粽子两种,但因其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如一日的就在宝产胡同7路公交车站不远的地方推车(tuīchē)售卖,所以早已成为了人们视野中一道(yīdào)特殊的,与城市味道有关的风景线。听父亲说,她的家境并不富裕,这简简单单的粽子却是一家人(yījiārén)幸福生活的保障,在几十年后的今天,回想起来,则有着非同一般的味道。

说起粽子,不得不想起人们生活中与节气——端午有关的故事,谈及过节,很多人也势必会想到与饮食相关的记忆(jìyì)。正如我心中的那(nà)位售卖粽子的女人,伴随(bànsuí)着时光,守护着城市人们的生活,自己从年青走入中年直至老年,虽然(suīrán)如今她与这条街的旧影均已无处可寻(kěxún),但这份记忆却还是那般的清晰年轻。

谈起端午节的吃食,粽子首当其冲。其实,正如女人(nǚrén)售卖的粽子,在当时因为人们物质生活条件限制(xiànzhì),充其量就是小枣粽子蘸白糖,但那份(nàfèn)竹叶带来的清香,那份因简单而获得的幸福感,还是(háishì)给不少人留下了珍贵的生活印迹。

关于端午与粽子的文字太多被人们谈起,在这里(zhèlǐ)多说无意,其实即使当年物质匮乏的年代,如果想换换口儿也不是(búshì)一件难事(nánshì),童年记忆中护国寺大街近旁的一家老字号(lǎozìhào)糕点铺子以及妇女商场便曾经售卖有甜蜜的豆沙馅粽子,而且也偶尔会看到南味肉粽。

其实端午(duānwǔ)节不只有粽子(zòngzi),或许是因为粽子的名头过大,所以才盖过了不少滋味存在。不用挪步,咱先从(cóng)这前店后厂的糕点铺子说起。每到端午,一种“重口味”点心便与人们谋面。口味之重(zhīzhòng)在于其名称——五毒饼,口味之重在于其视觉,白色酥皮上印制上红色的蛇、蜈蚣(wúgōng)、蝎子、蜘蛛、蟾蜍图案。不过此口味非彼口味,一旦忘记(wàngjì)其名,忽视其图,斗着胆子咬上一口,甜蜜、软糯席上心头,正应了驱瘟(wēn)避害尽享幸福生活的寓意。

除了五毒(wǔdú)饼外,藤萝饼与玫瑰(méiguī)饼则显得高雅了很多,这两样点心属于糕点铺子里(lǐ)的(de)时令家族,每当藤萝攀架,玫瑰芬芳,也便到了它们登上舌尖舞台的时候。尤其是玫瑰饼,甜糯适中,更有养生作用,深受宅门(zháimén)中小姐太太的喜爱。仲夏时节,正是北京西郊妙峰山玫瑰花盛开之时,取其花瓣做玫瑰饼,是旧京食俗。由于(yóuyú)其原料昂贵(ángguì),玫瑰饼价格不菲(jiàgébùfēi),属高档细点心之列,只有朱门大户才能享受。除此之外,咱北京妙峰山的玫瑰,更是各药行买卖家儿的热爱,以制作丸散膏丹而著名的鹤年堂老药铺一直保留着去妙峰山采制(cǎizhì)新鲜玫瑰,制作玫瑰膏、玫瑰酱的传统。

可以说端午是味蕾得以尽享自然(zìrán)味道的(de)最好时节之一,樱桃、桑葚、李子……挑担子的小商贩就是那(nà)一声:“赛过李子来,大樱桃!”便唤起了端午节口味的盛宴集结号(hào),那躺在湛清碧绿树叶上,水灵灵,红润润的樱桃似乎成为了“代言人”,诉说着大家生活的幸福旋律。

提起端午(duānwǔ)的(de)(de)幸福,不只有唇齿的留香,更有运动的酣畅(hānchàng)。如(rú)今每到端午前后,我们(wǒmen)在什刹海仍旧可以看到龙舟竞逐的场面,来自社会各界以及各机关干部的身影,用活力与团结展现积极的精神面貌。在北京的记忆中,每到端午,人们也(yě)(yě)总会选择出游的方式来度过这样一个节气,正所谓“熙游避灾”。如久负盛名的天坛便是端午出游的圣地,或许是人们认为那地界儿“离天近”,背靠大树好乘凉,仰仗老天爷更可以躲避毒瘴。此外像高粱桥、草桥、积水潭之类水泽草丰之地,也成为了人们趋之若鹜的宝地,其中金鱼池当属翘楚。

诞生于辽代的金鱼池最早的名字叫“鱼藻池”因在周围(zhōuwéi)兴建殿堂庙宇,气势恢弘,则被称为“瑶池”,听这名儿您就可以想象此处曾经如(rú)仙境般的盛景。然而因为历史的动荡,金鱼池几经(jǐjīng)损毁。不过北京的老百姓(lǎobǎixìng)总能在生活的各种细节处找到乐子(lèzǐ),人们在周围种植树木,挖掘池塘,饲养金鱼,不但旖旎风光得到重现,因为饲养售卖(shòumài)金鱼的营生,“金鱼池”的名字因此应运而生。

“五月端午,街前卖神符,女儿节令,女儿节令把雄黄酒沽,樱桃桑葚,粽子五毒。一朵朵似火榴花开瑞树(kāiruìshù),一支支艾叶菖蒲悬门户,孩子们头上写个王老虎,姑娘(gūniáng)们髯边斜簪五彩灵蝠。” 清末民初北京最为流行的唱本《百本张岔曲》便有(yǒu)这样的文字,也为我们(wǒmen)揭开了(le)老北京滋味横生的端午乐生活。

这样的生活与财富或许没有太大关系,或许就是那一丛不起眼(bùqǐyǎn)的菖蒲(chāngpú)和艾草。

自打阴历五月初一大街面儿上便出现了它们的身影,各家各户将菖蒲、艾草插在街门两旁,人们还风趣地给它们起了个名字(míngzì)——“蒲剑”“艾虎”,名字里便传递(chuándì)出了趋吉避凶的味道。《清嘉录》记载:截蒲为剑,割蓬作鞭(biān),副以桃梗(gěng),悬于床户,皆以却鬼。”

有人会认为这是迷信,应该摒弃,但恰恰相反,它们的出现还真有着(yǒuzhe)传统医学道理。李时珍在《本草纲目》中将菖蒲命名为“水剑”,主耳聋痈疮,温肠胃,止小便利。久服轻身,不忘不迷惑,延年。艾草在中医药师中的名气更大,艾绒(àiróng)与艾条相信如今很多人家(rénjiā)中还有储备,即可点燃清洁空气(kōngqì),又可作为(zuòwéi)艾灸保养之用。

五月五日把端阳庆,节届天中(tiānzhōng),苍蒲艾虎,物阜财丰,共乐太平。玉楼人酒醉(jiǔzuì),雄黄把肩并,脸赛芙蓉,石榴花鬓斜衬钗头凤,血染鲜红。浮瓜沉李,水阁(shuǐgé)凉亭,阵阵荷风划龙舟。夺桥竞彩相争胜,锣鼓叮咚采莲歌(cǎiliángē),悠悠扬扬真好听,燕语莺声(yànyǔyīngshēng)……端午(duānwǔ)一来,瘟神而退,百姓康健,盛世太平,相信我们生活中积极向上的劲头儿,乐观豁达的心态,定会成为那“蒲剑”“艾虎”,彻底驱散身体(shēntǐ)乃至心中的所有阴霾。

作者:京根儿(gēnér)的美丽生活

有滋有味忆端午

欢迎 发表评论:

评论列表

暂时没有评论
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